餐桌上的連結、破碎與祝福
我和太太結婚前的幾個月置辦了我們的第一件家具:一張陳舊的英式酒館古董桌。那時的我們要買下這張桌子,經濟上很困難,但它優良的做工和斑駁的痕跡很符合我們的品味,也剛好適合我們的小公寓。
十幾年過去了,我們這個家不斷添丁增口,是時候把這張古董桌換掉,但我們卻很難割捨。已記不清在這張桌子上吃過多少餐飯,但記得常常是與朋友與家人一起。由此,這張桌子早已成為神恩典與美善的象征。桌上的席位是神聖之地。我們最愛的人與我們同坐,分享食物,講述故事,認罪懺悔。我們同哭同笑,一起回憶走過的路,也暢想將來要去的地方。我們在桌前禱告,也在桌前經歷了神的親近、神的仁慈和神的愛。
上桌用餐是人類特有的舉止之一,其他物種可不會在桌上用餐。而與他人同席則提醒我們,食物的作用可不止提供養分,我們吃喝不只是為了果腹。
餐桌上的連結
餐桌是人類彼此建立連結最重要的場所之一。圍坐桌前,同席用餐,此時的我們往往最富有生命力。所以,縱觀整本聖經會發現,神常常出現在餐桌前,對此我們不應感到驚奇。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新約還是舊約,我們在神子民屬靈生活的中心總能發現餐桌的身影:逾越節宴席的餐桌和聖餐的餐桌。新約學者湯姆·賴特(N. T. Wright)捕捉到了這種情結,他寫道:「耶穌跟門徒解釋他即將赴死的緣由時,沒有只跟門徒聊理論,而是招待他們吃了一頓飯。 」
我深信,在當今這個世界,我們最需要恢復的屬靈操練莫過於餐桌團契。在這個快節奏、科技充斥、注意力匱乏紊亂的文化中,身為基督徒的我們發現,我們亟需重新掌握吃飯的藝術,就是與我們在意的人圍坐在桌前,慢慢進食。「餐桌團契」並不常在傳統屬靈操練之列。但在這個無論是食物,還是靈命都日益偏離正軌的世界中,基督徒的靈命要努力凸顯這一點:與人同席既能滋養我們的身體,也能滋潤我們的靈魂。我們要重新找回「吃甚麼」、「在哪裡吃」、「與誰一起吃」在屬靈層面的意義。
餐桌上的祝福
食物是我的愛語。研究愛語的專家稱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兩種表達(和接受)愛的主要方式。這些專家通常不會把食物納入愛的語言中。但對我而言,在廚房裡忙活,為在意的人預備一餐飯,沒甚麼比這更令我享受了。這種做法是我向所愛之人表達愛的主要方式。
並且我也愈發相信,食物也是神的愛語之一。試想,人類普遍擁有約一萬個味蕾。對此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釋就是,神愛我們,很愛很愛。畢竟,原本我們是用不著這麼多味蕾的。神其實本不必讓我們體會這樣的歡愉。祂本可以將我們造得只將食物當作養料。我們這一萬個味蕾是恩典的體現,是神之愛的表達。
餐桌是紀念神恩典的地方。教會有段古老的禱告詞(源自更古老的希伯來禱告詞)是這樣說的,「耶和華神,宇宙的君王,感謝讚美你。謝謝你賜給我們食物維繫我們的生命,也讓我們的心歡欣喜悅。」我們要重新重視這樣一件事:與人圍坐一桌,將一餐飯看作恩賜和蒙恩管道,懷著這樣的心態去享用。這樣的聚會並不一定要預備豐盛的飯菜。實際上,飯菜可以很簡單。但在這樣的聚餐中,我們得以與賓客一起窺見即將再臨的天國盛宴。在這樣的聚餐中我們得以提前小小品嚐到神的平安。這樣的聚餐就是凱爾特人口中的「他方世界」(thin places)——在此天與地只有一線之隔。
餐桌上的破碎
聖經中我最喜歡的用餐場景之一發生在加利利海岸邊,就在耶穌復活後。其記載於約翰福音第 21 章。門徒們打了一夜魚,一無所獲,之後遇見了耶穌。耶穌在岸上對他們說話。彼得還是一如既往地衝動行事,披上外衣,縱身一躍,跳入水中,向耶穌游去。他游到了海岸上,身上滴著水,朝耶穌走去,而耶穌早已在岸上生了炭火。此時,彼得聞到一陣異常熟悉的味道。故事講述著約翰描述耶穌生火的用詞,僅在聖經其他地方出現過一次,就是在早先描述約翰自己的故事時(約翰福音 18:18)。耶穌被捕受審的那一夜,彼得和其他人烤火取暖。彼得正是在約翰福音18: 18中描述的炭火旁不認耶穌。對彼得而言,羞愧是帶有氣味的——是燃燒著的炭火的氣味。而在約翰福音第 21 章中,彼得在炭火旁與耶穌重歸於好。耶穌向朋友發出的邀請很簡單:「你們來吃早飯。」(約翰福音 21:12)
破碎的罪人在餐桌上重建連結,彼此和好。不管我們的用意有多良善,我們都會像彼得一樣跌倒。在跌跌撞撞中,我們亟需與人同行。我們需要恢復餐桌團契這一屬靈操練,以此來堅固信徒之間屬靈的友誼紐帶,同走門訓之路。
餐桌上的給予
基督徒是一群蒙福、破碎、給予的人。我們身份中關於「給予」這個方面提醒我們,身為神的子民,我們被差遣走進這個世界——蒙召作神的代表。神的使命是拯救並更新祂美善而破碎的創造物,我們捲入了這個使命,蒙召參與進來,就要宣告並彰顯神在基督裡的愛。
我堅信,餐桌有望成為所有人生活中最能達成「大使命」的地方。邀請他人認識基督或去教會前,或許我們應先邀請他們共進晚餐。倘若餐桌團契這項屬靈操練對於屬靈生命的塑造和滋養、在這個世界中活出神的樣式至關重要,我們就需要重視與生命中那些遠離神的人同坐席。這也是耶穌事工最大的特色之一。
耶穌親口承認,他在某些宗教人士中有著「貪食好酒」的名聲(馬太福音 11:18‒19)。他最獨特的一點就是與「臭名昭著的罪人」同吃同喝。法利賽人說耶穌貪食好酒,這個說法可不是胡編亂造。他們引用了申命記 21:20,指出耶穌與遠離神的人進行餐桌團契,這點罪該萬死。但對主來說,那樣的餐桌團契彰顯了神國的臨在。誠如戈登·史密斯(Gordon Smith)在《聖餐:主的晚餐與教會的生命》(A Holy Meal: The Lord’s Supper and the Life of the Church)一書中所說的,「對於耶穌來說,吃喝是個重要管道,可藉此來宣揚和展現神即將到來的掌權。」復興餐桌團契這一屬靈操練意味著,要重新效仿耶穌生平和事工中極為重視的這一點,將我們的餐桌向那些遠離神的人敞開,以此來追隨耶穌。
再臨時的盛宴
舊約先知試圖述說神最終完全掌權那天的情景時,描述了一場盛宴。偉大的詩人/先知以賽亞說,耶和華再臨的那一天會「為萬民用肥甘設擺筵席,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並澄清的陳酒設擺筵席。」(以賽亞書 25:6)等到那一天,所有的過犯都會被糾正,所有的破碎都會恢復完全,還會設有極豐盛的筵席。
神學家克莉斯汀·波爾(Christine Pohl)在 Making Room: Recovering Hospitality as a Christian Tradition(《騰出空間:重拾基督徒的好客傳統》)一書中分享了她的觀察,「共進晚餐這項活動最為接近神國的真貌,它也是好客最基本的表現。」在我們等待神國降臨、與這個複雜的世界爭戰的過程中,恢復餐桌團契這一屬靈操練吧,讓教會的生命得到扶持和滋養。
供稿人簡介
貝瑞·D·瓊斯(Barry D. Jones)
貝瑞·瓊斯之所以受到達拉斯神學院的吸引,是因為他懷揣極大的熱情,想要訓練信仰堅固、積極影響世界的人成為未來的領袖。在神學院學習期間,貝瑞花了三年時間從事於一個靈命塑造項目中。完成神學碩士的學業後,貝瑞有幸成為惠頓學院博士項目中首批被錄取的兩個系統神學生之一,在校期間也獲得了貝蒂·巴特斯·諾德勒博士獎學金(Betty Buttress Knoedler Doctoral Fellowship)。貝瑞和太太金伯莉育有兩個年幼的兒子,威爾和皮爾森。貝瑞的學術專長包括基督信仰神學及歷史、靈命塑造當中的問題及當代文化下的領導力。貝瑞現今在歐文聖經教會(Irving Bible Church)的教導隊伍中服事。
About the Contributors
Barry D. Jones
An acute desire to train future leaders who are deeply rooted in their faith and vitally engaged in the world around them is what drew Barry Jones to 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 During his time as a student at the Seminary, Barry spent three years on staff with the Spiritual Formation program. Upon the completion of his Th.M., Barry Jones had the privilege of being one of the first two students in systematic theology admitted to the Ph.D. program at Wheaton College where he was the recipient of the Betty Buttress Knoedler Doctoral Fellowship. He and his wife Kimberly are the parents of two young sons, Will and Pierson. His scholarly interests include the theology and history of Christian spirituality as well as issues in spiritual formation and leadership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He serves on teaching team at Irving Bible Church.